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执行多次小天体探测任务。2005年7月4日,NASA“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撞向坦普尔一号彗星的慧核。探测器拍摄了撞击过程,获取了宝贵的数据。这是人类航天器首次撞击小天体。虽然撞击目的不是要改变慧核轨道,但获取的数据对探索行星防御仍有重要意义。这次撞击在科学界和公众影响很大。相信它也对NASA后来的小行星防御计划产生了影响。
奥巴马执政后,布什时期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被取消。小行星成为新的载人飞行目的地。在最初的载人登陆小行星计划被否定后,NASA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立项理由之一就是试验小行星防御技术。它要求一个无人航天器飞向一颗小行星,抓取它后再把它送到地月空间。然后发射载人飞船到这个小行星,由宇航员对小行星进行实地研究并采集样本带回地球。
不过,这个目标超过了NASA的实际能力,抓取的目标最后改成了小行星上的一块大石头。这样依旧能测试和演示很多小行星防御技术,比如小行星抓取、引力拖拽技术等。即便如此,它在技术和财政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17年,特朗普一上台就取消了这个ARM计划。
2016年,美国成立了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负责行星防御长期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各机构和政府间的协调。“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DART)便是它实施的最重要的项目。2022年9月26日,总重570公斤的DART航天器以6.6公里/秒的速度成功撞击160米直径的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围绕另一个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的轨道周期缩短了32分钟,大大高于预期(10分钟)。
图8:DART任务示意图(右上角为意大利伴星所拍撞击前后图像,可见远处的迪莫弗斯亮度急剧变化)(图源:NASA/ASI)
2023年3月1日《自然》杂志的论文给出了更多细节。撞击后小行星速度改变了2.7毫米/秒。撞击喷出物质的作用使动量增强了3.6倍。这是个令人鼓舞的结论。不过,其围绕的小行星质量和引力完全无法和地球相比。撞击产生的每秒毫米级的速度增量对改变冲向地球的小行星轨道可能无足轻重。行星防御依然任重道远。
必须承认,美国在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方面仍然拥有全球主导地位。作为唯一实施过太空实地试验的国家,美国的行星防御技术也遥遥领先。不过,它的后续计划似乎有点青黄不接。除了2026年的“近地天体勘测者”,NASA目前还没有公布其他相关的计划。
中美合作,人类之福
展望一下,到这个十年末,中国天基近地天体监测预警能力很可能会超过美国,而美国的地基监测能力和近地小行星领域的话语权将依然强大。在行星防御方面,中国计划进行的小行星防御试验可望追上DART的水平,甚至略有超出。更先进的行星防御技术(比如核能方案)对双方都是更大的挑战。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