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处理过最严重的纠纷事件,主角是两个北漂的年轻人,男生将整个身体倚在了扶杆上,女孩找不到可以握住扶杆的地方,低声嘟囔了句“素质真低”。一来二去,两人在车厢里吵了起来。 女孩下车后,男生忿忿不平地跟了上去。路上碰到有人在装修,他抡起一块板砸向了女孩。女孩受了伤,男生也因此被判刑。
审讯时,男生说那天他工作不顺,非常疲惫,才将身体倚向扶杆。女孩的话刺激到了他,他一时鬼迷心窍,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这个故事常常被马拓拿来教育其他发生纠纷的事主,“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狂怒是非常可怕的”,既伤害了别人,也为自己留下伴随一生的案底。
从前马拓看不惯在地铁站起冲突的人,随着处理纠纷的经验越多,他逐渐发现,很多冲突背后,都具有一定的复杂和随机性。并非只有性格急躁的乘客才会在公共场合起冲突,平时温和有礼的人,情绪不好时,同样会变得狂躁易怒。
他处理纠纷的宗旨是:如果当事人没有违法,也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尽量化解双方的怨怼。
“他们没有杀父之仇,没有夺妻之恨,也没有房屋、土地的问题。(那些)你没法化解。地铁里不一样,俩人谁都不认识谁,就是因为踩了谁一下或者怼了谁一下,一时冲动引起的争执。”
调解纷争之外,马拓也处理过地铁上的不少“奇葩事”。他遇到过整日游荡在地铁站的年轻人,长期背着食物、水、充电宝、平板电脑,在地铁站一待就是一整天。
年轻人拿出食物咀嚼时,工作人员阻止过他几次。不久后,他揣着满满一袋东西走进地铁站,安检员检测出他口袋有异物,问他里面装着什么,对方丢下一句,“我这是炸弹”,说完迅速跑进站里。
警方调用了大量警力找到这个人,才发现这是场乌龙事件,他袋子里装的并非炸弹,只是一个蓝牙音箱。由于造成了恐慌,年轻人后来还是被刑拘了。
马拓工作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多的地方就是江湖。这些年,马拓劝慰过在地铁站崩溃大哭的女人,阻止过徘徊在站台试图自杀的男孩,还处理过地铁上伸出的“咸猪手”。
但最让他头疼的,是喝酒的醉汉。喝醉的人难以沟通,每个人醉后的反应都不同,有人默默躺在站台上,有人出言不逊,还有人持续呕吐,“你不能不管他,磕了或是碰了都不好。你得联系 (对方) 家属,他喝得颠三倒四的,还得给他醒酒。”马拓的语气充满无奈。
他原本是个内向的人,话也不多,到地铁站工作后,日复一日处理琐碎纠纷,反倒让他变得健谈。如今,无论见到谁,马拓都能聊上一两句。
「地铁神经质小民警」养成记
被分配到地铁站派出所工作前,马拓一直以为地铁站不需要警察,“这不就是一个通勤场所吗?谁会在这里搞事情?”
在中国,警察有很多种类,地铁民警是相对小众的一种。马拓曾就读于警校刑侦专业,学校的课程围绕着如何破案、怎样收集线索等刑警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他向往成为一名刑警,或是在一线冲锋陷阵的民警。
“当时总觉得当刑警才更有警察样,而且看上去前途更光明。”他说。
理想和现实间的落差感巨大,马拓非但没有成为刑警,刚去地铁站派出所时,他负责的还是安排岗位、接报警电话等繁琐细碎的工作,“显不出业绩,也干不出花样”。
此外,地铁站没有白天黑夜的分别,待久了容易生出沉闷感。
地铁车厢,图片源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