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2005年,美国《科学》杂志为纪念创刊125周年,曾抛出“引领当代科学潮流的125个大问题”,在前25个被认为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中,有16个与生命科学有关。
与生命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医学,是守护人类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运转的基石。精准医学作为医学科学的“新概念”,于2011年首次提出,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近日,在“创·在上海”大中小企业融通科创论坛暨“无科创无未来”复旦管院科创走进嘉定活动现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指出,生命科学是创新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而精准医学体现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的发展方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要如何激发源头创新,如何推动精准医学产业发展,AI时代我们又需要怎样的精准医学人才?
精准医学指的是针对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综合考虑个体生物特征、环境、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从而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预和治疗策略的医疗模式。
与传统医学相比,精准医学能够精准优化诊疗效果,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明确罕见病病因并寻找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主要包含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防三个核心部分,其目标是提高临床诊疗精准度。
相关资料显示,在精准诊断方面,2016年仅全球分子诊断市场总额就接近106亿美元,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4.3%。到2023年,全球测序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107亿美元增长到244亿美元,CAGR为18.0%。在精准治疗方面,肿瘤免疫治疗市场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619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193.9亿美元,CAGR达到14.0%。
另外,在生物大数据领域,至2022年,生物样本库市场总额将增长至26.9亿美元,CAGR达7.8%。至2025年,生物大数据的市场总额将增长至530至690亿美元,CAGR达到27%。
“例如基因检测、液体活检、影像诊断、个体化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包括AI技术需要的生物大数据,人工智能、临床决策等。”林鑫华说,“这一系列创新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
医学研究离不开模型,对于临床来说尤其需要利用模型进行药物开发和疾病诊治的开拓。类器官则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革命性模型,是器官发育、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的重大技术发现。
类器官可以取自人体组织的任何一部分,例如提取一根头发、一片皮肤,再通过各种基因编辑做成与人体内器官类同的细胞组织。这种细胞组织具备了组织记忆、自我组装、重现组织器官结构的能力。
“不需要通过小鼠,直接从病人体内取样。”林鑫华介绍,“现在通过这项技术,肠道等常见人体组织都可以做成类器官。因为可以从人体样本里直接做,所以对精准医学产生了非常强的影响力。”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