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大屏幕上,两只裸眼可见的3D机械手,在音乐光点上舞动,一会敲鼓,一会吹奏,与一名二胡演奏家一起,以一首大气磅礴的开场曲“点燃”全场。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现场,开场曲融合二胡、琵琶、唢呐、古琴等民族乐器,国风浓郁。而最特别的是,这首曲子融合了AI科技,演奏家与AI创造的“演奏家”一起合奏,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舞台上,奏响了特别的旋律。 左手驯化右手如何做到让民乐+AI却没有违和感?创作者、著名青年二胡演奏家朱云编介绍,长约2分半钟的开场片,共分三段曲,每一段都有玄机,但都揉进了AI技术。 音乐开篇,3D机械臂演奏的互动音乐由AI直接生成,左手臂弹奏音符后“驯化”右手,让其弹出和弦;第二段是生成未来篇,旋律由AI生成,由机械臂与人一起合奏;第三段的旋律也是由AI给出的参数设计而成,与民乐队一起完成演奏。 和弦与旋律是作曲的核心,朱芸编将这两个核心交给生成式软件,而他本人只负责“微调”。 开场片的视频画面也通过AI生成、演算与调整,乐器外骨骼采用AI衍生设计,实现AR+AI绘画实时渲染,整体呈现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另外,灯光也由AI编程后完成输出,与旋律感应互动。 把音波“打碎”到最小“90后”二胡演奏家兼作曲家朱芸编,屡次获得国际音乐公开赛大奖,包括亚洲民族器乐独奏赛、香港紫荆杯音乐赛冠军等。 融入AI后的国乐,会是什么样的? 朱芸编很好奇,也很期待能让民族音乐更多地普及大众。他成立了全国第一个AI音乐乐团,将国风与赛博朋克风碰撞,交织出了独属于他的“AI+国风”音乐风格。 “音波是一首乐曲的最小单元。AI演奏就是将音波‘打碎’到最小元点,再重新组合,不同的音波就能呈现出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AI演奏的底层逻辑。”朱芸编说,“AI不只是一个‘感应器’,它可以学习人类的演奏技巧,再演化成另外的作品。” “不完美,但可以更聪明”开场曲其实是“有瑕疵”的。朱芸编说:“AI学习乐曲和演奏的时候,出来的音色会有偏差,鼓点也不准,但我故意没有校准,保留了AI学习演奏的过程,我认为这才是AI的精髓所在。” 而他口中“不完美”的AI正变得越来越聪明。朱芸编说,如今的AI演奏,仅技术水平而言,已达到普通人乐器考级中三到四级的水平,“只要能让AI‘听’到更多的乐曲,其作曲和演奏水平就会更高,数据库的基数越大,它就会演奏得与演奏家更像。” 朱芸编也表示,AI若要作为一名专业演奏家,它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人类演奏乐曲,有自己的情感在其中,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他在音乐中所表达的内核也不一样,这是AI还无法做到的。”但他相信,在AI的协助之下,未来的音乐领域,或许会出现人类未曾听过的“天籁之音”。(责任编辑:王丹萍)[page]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