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含糖饮料分级”和“即将禁止奶茶果汁等广告宣传”的消息在国内引发热议。
事实上,新加坡并非首个干预含糖饮料售卖的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陆续有政策制定者着手对含糖饮料进行监管,“加税”大概是其中见效最快的一种。据统计,全世界现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糖水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6年3月,英国政府也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软饮行业税”,对含糖量超过5g/100ml的饮料征税,并明确该政策将在2018年4月正式生效。据称,这是发达国家有实践以来征收的最大规模糖税。
5g/100ml是什么概念?经典配方的可口可乐含糖量是这个界限值的两倍还多,为10.6g/100ml,雪碧的含糖量稍低一点,但也高达8.6g/100ml。
可是等等,喝杯“肥宅快乐水”怎么了?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对含糖饮料征税?含糖饮料会对公共健康带来哪些危害?故事,还得从 “糖”字说起。
“有毒”的糖
关于吃糖的健康风险,我们已经听得太多。
其实,“糖”天然存在于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通过正常消化释放出来的糖可以为人体细胞稳定供能,是维持我们体力和活力的重要保障。
糖本无辜,只是当现代食品工业将糖方便地提炼出来,又在利润的驱动下成倍翻量地添加到各种加工食品中去,糖才开始“暴走”,成了人类健康的定时炸弹。
这两种摄取方式完全不同的糖,分别被称作内源性糖和游离糖。如果你平时注意看配料表的话就会发现,含糖饮料中常见的白砂糖、玉米果葡糖浆、浓缩果汁等糖分,都属于游离糖。
直接吃新鲜蔬果获取的是内源性糖;某含糖饮料中的果葡糖浆、浓缩青柠檬汁等是游离糖,有时也被称为添加糖。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游离糖消费是造成全球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人数上升的一项重要因素。与从食物中获取内源性糖的方式不同,饮食中过量的游离糖会大大提升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也增加了超重、龋齿及其他疾病风险。
而在诸多游离糖消费中,含糖饮料的健康危害警灯最亮最闪。WHO认为,游离糖含量较高的饮料可能是现代人摄入过高热量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18.4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含糖饮料消费。
根据WHO的建议,人体每日游离糖摄入量应低于其能量总需求的10%,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到5%,大致可以折算为22克,相当于最好每天别喝超过250毫升的含糖饮料。
出于维护公共健康的考虑,各国纷纷针对含糖饮料推出控糖政策,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棒:向糖水征税
在五花八门的控糖政策中,征收糖水税是最受政策制定者推崇的一种。
2022年年底,WHO首次发布全球含糖饮料的税收指南,呼吁各国通过征税来提高含糖饮料售价,进而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在指南中,世卫组织认为要将含糖饮料零售价提高至少20%,消费量才会相应降低。[page]
和糖税类似的还有烟草税和酒税,后两者拥有更长的实践历史,甚至有个形象的别称:罪恶税。
罪恶税的设计思路背后都有行为经济学“助推理论”的影子。助推理论假设,个体在市场中难以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因此需要通过加税、禁售等方式改变外部环境,来引导个体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征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助推”个体的效果常常会打折扣,因为现实比经济学模型复杂得多。
比如,糖水税政策经常面临的一个疑问是:加价降低了含糖饮料消费,然后呢?嗜甜的消费者是否会在大脑奖赏系统的催促下,转而从其他加工食品中获取热量,来满足自己对甜味的渴望?个体层面复杂的购买行为和食物选择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另一种批判则是在质疑助推理论的预设:个体为什么难以做出理性的消费选择?只用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来解释难以服众,真要追究起来,源源不断制造让消费者上瘾的含糖饮料的企业,恐怕才是罪恶之源。
《盐糖脂》讲述了一系列跨国食品巨头如何通过技术、营销、政治手段占领市场,并让公众付出健康代价的故事。《可口可乐帝国》则揭露了这一成功品牌背后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迈克尔·莫斯借《盐糖脂》披露的可口可乐发家史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970年代,可口可乐推动美国各大体育馆、电影院、游乐场、集市等娱乐场所张贴商品标识;从1980年开始,可口可乐的策略是和连锁快餐捆绑销售;常见操作还有用最贴近消费者习惯的方式摆放货架、设置加购优惠、开发亮眼的包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发细分产品……最终,可口可乐在公共领域和消费场所都“变得触手可得”。
炎炎夏日口渴难耐之际想买罐可乐解暑?这一看似“自由”的选择,实际上却无往不在消费陷阱之中。而通过含糖饮料赚取巨额利润的企业,在它制造的“罪恶”和公共健康风险面前难辞其咎。
在盛行减糖和无糖饮料的今天,可口可乐0糖的营销新噱头随处可见。图片:食通社
英式加税:大棒挥向“罪恶”产业
英国2018年4月开始生效的“软饮行业税”可谓实践了这个思路,严谨而富有创新性。与提升零售价的思路不同,英国的糖水税并不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是向一手缔造了消费文化的制造商征收。
根据规定,如果饮料的含糖量超过5g/100ml,制造商要向英国政府缴纳每升18便士的税;如果含糖量超过8g/100ml,税额则增至每升24便士的税。如果制造商能保证饮料含糖量低于5g/100ml,就可以完全免税。
英国分级软饮税示意图,无添加糖的纯果汁和含奶量高的乳饮不在征税范围内。图源: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
从政策公布的2016年3月到正式生效的2018年4月,含糖饮料制造商有整整两年的时间反应并进行含糖配方重组。企业一旦降低含糖量,就可以避免商品成本增加,也稳住了零售架上的价签。[page]
面向企业征收的糖水税效果如何?一项由德国劳动研究所支持的大数据评估在2021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这项名为《一勺糖税能减少热量摄入吗?》的调查全面评估了2018年以来英国SDIL对含糖饮料的价格、销售、配方改革及热量摄入的影响。总的来讲,SDIL使得英国居民平均每年从含糖软饮中摄入的热量减少了近6500卡路里,其中超过80%的摄入减少是因为喝了重组配方的低糖饮料。
由于IZA调查获得了英国软饮料供应链(连锁商超)完整电子销售点数据,因此能比较准确地评估政策执行后的具体效果。
WHO的糖水税手册提到,在2018年4月税收计划生效时,受SDIL政策约束的产品,饮料中每100毫升的糖含量减少了约11%。英国财政部报告则显示,实施SDIL后,估计英国每年减少约4500万公斤的游离糖添加。
更有剑桥大学研究指出,SDIL有效控制了英格兰地区高年级小学生的肥胖症病例数量,并且很可能有效预防5000多例六年级女生肥胖症的发生,这对英国解决日益严峻的儿童超重问题意义重大。
余音不太甜
然而,不管设计得多么精妙复杂,通过征税来降低公共健康风险的做法无法解决食品工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维护公共健康之间根本的利益冲突。
含糖饮料等深加工食品的本质是想要将食物设计得更容易让人上瘾,令人们吃得更开心并吃个不停。通过“科学地”设定盐、脂肪或是糖的临界点可以达到这一目标,使得食物美味又不会过快产生饱腹感。这既是加工食品得以在超市货架上长期流行的法宝,也是食品行业公开的秘密。
没错,在SDIL的政策推动下,英国绝大多数含糖饮料品牌都利用2年的滞后期进行了配方重组。但是绝大部分企业只是把含糖量降到刚好免于纳税的阈值,为了保持原有的高甜口味,企业转而选择用代糖等甜味剂取代原先的游离糖。
可是如果代糖也存在风险,那么厂商为了避税而重组的“减糖不减甜”的新配方和老配方相比,究竟健康在哪里?
这不,上个月WHO发布的《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报告就打脸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减糖政策。报告指出,代糖不仅无益于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长期食用反而可能会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
这份新的指南势必影响相关食品行业对其含糖类产品做出新的调整和回应。但更重要的是,代糖的健康风险击中了这样一处要害:在所有减糖的尝试中,最有效的就是直接减甜和少吃加工食品。
毕竟,喝食品企业千方百计推销的低糖汽水并非健康的终极解决方案,食用天然的、新鲜的、最低程度加工的食物才应成为人们的基本日常。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