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具有交易高效、流程便利、资金出入相对自由等优势,多为交易型的商业类机构采用,以海外对冲基金、资管机构和自营类机构为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化的资产配置和波段交易获取更多收益,因此对中美资产的相对收益变化更为敏感。
在2022年2-11月期间,CIBM有6个月在净买入,月均净买入258亿元,而同期债券通只有3个月在净买入,月均净买入只有31亿元。这说明CIBM客户对中债的需求量明显大于债券通客户,即使在中美利差倒挂和人民币汇率明显贬值时期,仍在市场主动净买入中债,其需求相对稳定。
采用CIBM渠道的境外机构多为配置型机构,包括境外央行等主权类机构,投资中债多由人民币国际化和俄罗斯增持驱动,策略多侧重于配置而非频繁交易。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境外央行或主动或被动地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境外商业银行也有相应的人民币负债,随之产生配置人民币资产如债券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和俄罗斯实行多轮制裁和反制裁措施,俄罗斯全面减持美元和欧元资产,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
再次,净减持政金债的规模明显大于国债,与前者主要投资群体交易型机构的需求更易受市场影响有关。
2022年,境外机构累计净减持6161亿元中债。其中,累计净减持3483亿元政金债至7366亿元,政金债持仓占比较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至21.7%。累计净减持1606亿元国债至2.29万亿元,由于总持仓规模降幅大于国债,所以国债持仓占比不降反升,提升6.4个百分点至67.7%。
配置型机构多偏好国债,而政金债多受交易型机构青睐,易受市场影响而需求下降较多。根据兴业研究,投资政金债的境外机构多为交易型的商业类机构,更加重视收益性,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国债的投资机构多为境外央行、财富主权基金等低风险偏好的资金,配置国债更多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虽然境外机构组合中超过60%是国债,但是国债的净减持规模还不到政金债的一半。
2023年展望
综合中债登和上清所最新数据,2023年1-2月,境外机构分别净减持1065亿元和764亿元人民币债券规模,市场占比较2022年末累计下降0.18个百分点至2.48%。我们预计,未来拖累境外机构中债需求的美联储加息、美元指数升值和中美长端利差倒挂等负面因素将大幅衰减,而中国经济增长提速、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正面因素增强,将有利于境外机构增加中债需求。
首先,美联储2023年加息空间相对有限,中美长端利差或由负转正,有利于境外机构增持中债。美联储2023年2月仅加息25BPs,预计随着美国通胀的趋势性回落,加之美国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美联储2023年至多两次加息25BPs,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终端水平保持在5.00%-5.25%,对外资中债需求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