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级是校内教研。如果教师不团结、不合作,学校的改革是走不动的。但在我们镇上,“工作几十年却从没到隔壁教室听过课”的现象在过去是常态。针对这个问题,从2017年9月开始我们让教师敞开教室门,互相听评课、提建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问题汇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校本教研。
我们先在丁沟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实施校(园)本教研。没有经验就先学后用,团队成员学习了《校本教研文化的重建》《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教师行动研究案例》等著作或文章,明确了概念,更新了理念,强化了研究意识。随后探索具体做法:单周确立教研主题,然后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双周早上进行数学、语文、综合的课例研究课教学,全校教师跨学科听、评,从听课的结构、重难点的突破、板书及媒体运用、课堂氛围、教学细节、课的闪光点、课后反思等七个方面明确听课要求。听课者将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授课者,授课者修改、完善并写出自己的反思,利用“实践—反思—完善—再实践—再反思—再完善”的学习办法,使团队成员在研磨过程中,把问题明朗化,渐渐地入了门,教研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研质量得到提高。
第二级是优势学科基地教研。我们根据各校学科优势,创建了语文、数学、综合、学前四个教研基地,跨校教研为克服人员、时空、资源制约提供了解决方案。基地教研每月开展两次活动。授课人员经过一周的理论学习和课例研究,择时在教研基地为全乡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上研究课,在基地教研中听评课的教师往往比本校教师更专业,这就促使教师再反思—再完善—再提高。
第三级是融合式跨校教研。这种教研目的在于实现价值互融,它会带来不同的学校文化、学科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研究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碰撞、交错、融通、变化、生成,在多元教研中促进教师教学领导力、教育领导力、道德领导力、学习型领导力的提高。每个教研基地每月推选一名教师为全镇教师(包括中学教师)上示范课,所有的课堂教学采用积分制,每个团队是由跨校成员组成的共同体,所以一节课既有本校教师的关注,也有教研基地团队的关注,于是大家商量问题的态度变了,关系变了,教师工作的劲头足了,学校的教风、学风变了。
第四级是联盟教研。7年来,我们带领40多名中青年教师到县城学校上课、听课,寻找差距,让教师看到以何种姿态、何种声音、何种思维进行教学。我们邀请城区学校教师和周边乡镇教师来我镇讲课、听评课,通过异地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通过“师带徒、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也避免我们成为安于现状的“井底之蛙”。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